在汽车行业变革汹涌来袭之时,汽车制造大国相继出台了重视和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政策:德国打出组合拳多维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德国车企更是纷纷制定了电动化时间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必须在新车销售量中占到一定比例;日本强调突破技术瓶颈,从单极走向多极;韩国则用“世界最高水准的补贴”来激励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欧盟多国更是宣布全面禁售燃油车。
德、日、美、韩等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强国是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各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研发目前又处在什么阶段?针对这些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经过全球追访,采写了相关报道,以期能给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借鉴。
德国:汽车大国的电动车之痛
□记者 乔继红 柏林报道
1886年1月29日,当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燃油汽车,他或许知道德国将由此走入汽车大国的黄金时代,但他或许不知道在汽车业经历电动化变革大潮的今天,德国会陷入如此深重的危机感。令人欣慰的是,为了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德国政府打出组合拳多维度促发展;德国车企也纷纷制定时间表,力争在产业变革中继续屹立潮头。
汽车大国出现危机感
作为“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汽车业是德国经济当之无愧的支柱之一。奔驰、大众、宝马、奥迪……德国车企众多,共提供82.5万个就业岗位,在全德企业收入中占比约20%。汽车业是德国最大出口行业,占德国总出口额约五分之一。
2017年,尽管深陷柴油车“排放门”丑闻,德国汽车业仍然创下业绩最高纪录。
但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Bernhard Mattes)却说,“今日的成功不能担保明天的胜利”。在汽车行业变革汹涌来袭的时代,电动汽车才是德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
刚刚上任的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在近日柏林举行的“未来汽车峰会”警告说,德国车企如不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资力度、加快转型,“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人后”。
汽车工业百余年的技术积淀和产业积累,却无法让这个汽车大国高枕无忧。危机意识让德国政府早在数年前就将电动汽车发展纳入政治议程。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高调表示,到2020年,德国将让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虽然这个“宏伟目标”缺乏现实基础,更多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宣言,但从中不难看出政治和产业决策者的危机感。
“骨感”现实成因多元
在电动汽车转型浪潮中,德国的危机感有其现实根由。
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行驶管理局(Kraftfahrt Bundesamt)的数据,截至2018年1月,德国电动汽车持有量为98280辆。
德国“全国电动汽车平台”主席海宁·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说,德国电动汽车发展依然缓慢。该平台原本期待,在各项刺激措施推动下,2017年德国平均每月新增电动汽车量达到1万辆。然而,直到2017年12月,创下单月历史最高纪录的月份,新增电动汽车量也仅仅6316辆,距离1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全球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最新的一项调查预测,德国电动汽车增长将非常缓慢,到2040年,电动汽车在所有汽车中占比也将仅增到20%,传统燃油车比例仍将高达63%。
德国这一略显“骨感”的电动汽车市场现状,成因多元。
首先,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市场调查机构舆观(YouGov)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受访民众中仅有13%开过电动汽车。尽管有25%的受访者曾考虑过购买电动汽车,但没有一个人真正行动。究其原因,69%的受访者认为电动汽车价格过高,56%认为电池续航里程太短,38%认为充电网络太少。
据中国主要锂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产品开发工程师高鹏飞介绍,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的约50%是电池。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电动汽车的价格劣势短期难以改观。
以大众为例,德国在售的e-Up车型燃油发动机版本约为1万欧元,电动版本售价则高达2.6万欧元左右,即使政府每辆电动汽车补贴4000欧元,电动版售价也已然过高。
而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据德国交通部数据,目前德国有8103个普通充电桩,最高电压为22千瓦,另有1274个高压快速充电桩。从各州分布情况看,巴伐利亚州充电桩最多为2093个,之后是北威斯特法伦州有1696个,巴登符腾堡州1130个,萨尔州垫底只有16个。截至2017年年底,在高速公路上,共有400个加油站设有充电桩。充电,对很多电动汽车司机来说依然是个很大挑战。
从企业主观层面看,由于电动汽车利润率仅为燃油车的一半,为缓解因推进电动汽车带来的营收压力,各大车企不得不节约成本,比如戴姆勒就制定了40亿欧元的“成本缩减计划”。这样一来,德国车企发展电动汽车的主动性自然受到抑制,相比电动汽车的“烧钱”,他们其实更愿意发展清洁柴油车技术,从而延长燃油车的“掘金”时间窗口。
政企共促市场转型
为了培育电动汽车市场,加速其发展,德国政府打出组合拳。
2010年,在政府主导下,德国成立“全国电动汽车平台”,意在整合政府、行业和科研等资源推动电动汽车发展。
2016年5月18日,德国联邦政府和汽车行业联合推出刺激电动汽车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最主要措施是提供电动汽车购车补贴。如果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可获得一次性补贴4000欧元,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3000欧元,资金由政府和行业各分担一半。该计划资金总额为12亿欧元,将于2019年6月底结束。
除了最直接的补贴,购买电动汽车还可获得政府提供的很多额外福利。例如,购车后10年内不需缴纳机动车税;上路行车有权使用公交车道;越来越多的城市增设带有充电桩的电动车专属停车位;如果拥有两辆电动汽车,可以共用一个车牌号,借此省掉一笔保险费用。
而针对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电池难题,德国政府自2007年就在“电池2020”政策框架下,为电动汽车电池研发提供支持。研发主要方向是面向未来的锂电池系统材料和过程控制技术,目的是为了生产新一代储能更高、续航里程更远的电池系统,并同时兼顾安全性和成本。
目前电动汽车一次充满电的续航里程多在200公里左右,到2020年车企的目标是达到500公里。快充技术是车企和电池生产商的主攻方向,但这些领域均需要巨额投资。戴姆勒计划在未来数年向电动汽车领域投资100亿欧元。
同时,降低成本也是攻关方向。几年前,电池生产成本还是每千瓦时1000欧元,目前已降到250欧元。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将进一步降至150欧元。
德国乃至欧盟多次举行“电池”峰会,商讨在欧洲生产电池的解决方案。德国经济部多次发声,建议欧洲建立自己的电池生产厂,为德国和欧洲电动汽车发展提供核心技术保证。欧盟也已制定了100兆瓦时的初步电池产能目标。
此外,德国政府和车企还计划共同投入3亿欧元,用于扩建充电基础设施。德国刚组建的新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再建10万个充电桩,其中三分之一为高压充电桩。另外,利用补贴等手段鼓励私人安装充电桩。
2012年,德国多家主要车企参与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数字化B2B电动车充电服务交易平台Hubject,致力于为电动汽车充电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对所有市场参与方来说,未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塑出行方式的问题。”Hubject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哈恩(Christian Hahn)说,“未来出行工具将是一个互联的智能世界。”
车企相继拥抱“电动”
虽然短期内仍对电动汽车发展存有犹豫,但德国车企纷纷制定电动化时间表。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7年,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长117%,实现全球最高增长率。今年2月,10款最畅销电动车型中7款由德国车企制造。
该协会主席马特斯说,到2020年,德国车企将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400亿欧元,电动车型数量将达到100个车型,比现在多两倍。
Hubject首席执行官哈恩说,要想加快电动汽车发展,必须丰富车型,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
近日,深陷柴油车危机的德国最大车企大众集团紧急换帅,新任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誓言要加快大众向电动汽车转型的速度。
大众早在去年就公布“电动路线图”,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系电动化,届时大众旗下所有品牌的约300个车型都将拥有电动版本。为此,大众将投资200亿欧元打造两个全新的电动平台,并升级工厂系统、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以及研发和生产电池。短期2至3年内,大众计划推出15款电动车型。
戴姆勒董事长蔡澈也曾表示,到2022年,奔驰旗下所有车型都将有电动版,而且Smart品牌将实现纯电动化。届时,奔驰将至少有50款混动或纯电动车型供市场选择。
宝马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转型,计划到2025年,提供25款电动车型,其中12款为纯电动车型。欧宝集团表示将加强电动车研发,加快向电动化转型。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蔚来汽车(德国)总经理张晖说,德国汽车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积累雄厚,对电动汽车的研发也走在世界前列,未来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实力和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日本:新能源车从单极走向多极
□记者 钱铮 东京报道
通过制定行业新标准、突破技术瓶颈等举措,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从单极走向多极。
驱动方式日益多元
谈论日本的新能源车,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以丰田公司普锐斯为代表的混合动力车。
丰田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混合动力技术的研究,1997年开始销售的普锐斯是世界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如今,普锐斯已经更新到第4代,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目前,丰田的混合动力车产品线日益丰富。低端的威姿,中端的卡罗拉、凯美瑞,高端的皇冠、雷克萨斯,运动型多用途汽车C-HR,多用途汽车埃尔法等,丰田所有的经典车型都已经追加了混合动力版。同一款车型、差不多配置,混合动力版的售价折合成人民币比传统的汽油车只贵两三万,而百公里耗油只有汽油车的大概一半。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环保角度考虑,许多日本消费者愿意选择混合动力车。
在普锐斯统治新能源车市场10多年后,日产的纯电动车聆风(leaf)打破了这一格局。
初期的聆风由于续航距离不长,充电时间长,加上社会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虽然拥有“零排放”的名号,但是消费者想要入手还是有顾虑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2017年10月上市的最新款聆风已经实现一次充电续航400公里,使用快速充电只需要40分钟就能充电至80%。
快速充电装置目前也已经普及到日本各地较大规模的加油站、停车场、4S店等。随之而来的,聆风销售的脚步也在加速。目前,聆风累计全球销量已突破30万辆,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多的纯电动车。
新能源车的另一支劲旅是燃料电池车。这方面丰田也走在了前列。丰田一直以来把氢定位为“未来占优势的能源”,而把燃料电池车视作“终极环保车”。丰田从1992年开始研发燃料电池车,甚至早于普锐斯。2014年底,丰田的燃料电池车“未来”正式发售,这是世界上首款批量生产的轿车型燃料电池车。“未来”采用的燃料电池系统融合了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技术,其能源效率高于内燃机,行驶时不排放二氧化碳,加氢只需3分钟左右,续航距离达650公里。
但燃料电池车同样遇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就是加氢站建设跟不上。目前,日本加氢站不足100座,而一座加氢站建设费用为4亿至5亿日元。加氢站不足加上售价较高,严重制约燃料电池车普及。
市场政策是指挥棒
过去,日本几大汽车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上旗帜鲜明且各有所长。丰田和本田是混合动力车的先驱,而日产和三菱汽车的强项都是纯电动技术。但近些年这一界限逐渐模糊。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各国相继出台重视和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政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必须在新车销售量中占到一定比例;中国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较优厚的补贴;欧盟多国更是宣布要全面禁售燃油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丰田打算将其环保车战略升级为包含纯电动车的全方位战略,计划到2020年建立并完善电动汽车批量生产的体制,正式进军电动汽车市场。此外,丰田还宣布到2030年左右,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油电混合动力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使用到电力的车辆在丰田集团全球销量中所占比例要从目前的15%提高到50%以上。
同样,本田也已经开始纯电动车计划。本田在2017年11月举行的东京车展上发布了一款纯电动概念车Honda Urban EV Concept,并披露了2019年在欧洲市场、2020年在日本市场发售以这款概念车为基础的纯电动车。本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球销售的三分之二的汽车都采用电动技术。
另一方面,纯电动阵营的日产近些年一直在推动e-power混合动力技术。这种混动方式不同于丰田主导的传统油电混动方式,车辆只需像普通汽车一样加油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受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完全依靠车载电池驱动的纯电动车要小得多。由于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辆,能选择最佳时机发电,燃效出色,每升汽油能支持车辆行驶30多公里。同时,这样的车辆拥有与纯电动车不相上下的加速性能。
人工智能势在必行
不管是哪种技术方向,日本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趋势都离不开与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
在45届东京车展上,日产首次推出了概念车IMx。借助中央控制台的超声波传感器和仪表盘的摄像头,IMx能捕捉到驾驶员细微的手部动作和眼神,并据此操作车辆。据悉,目前IMx已实现全自动驾驶,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未来IMx能把主人送到目的地,然后独自回家。
继新Serena和新奇骏(X-trail)后,日产2017年10月初发售的新聆风也搭载了能在高速公路同一车道自动驾驶的ProPILOT技术,还能自动泊车。日产计划2020年推出搭载第三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届时,车辆能在高速公路行驶中自动变换车道。
丰田公司展出的“爱i”系列概念车的核心技术,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识别驾驶员的感情,推测他们的爱好,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并让人体验驾驶的新乐趣。
据介绍,“爱i”系列车辆能学习使用者平时的习惯和行动模式,借助积累的大数据,数据中心能在使用者需要的时候向车辆推送他们需要的信息。
本田也于2017年6月透露了其自动驾驶发展蓝图,计划2020年实现车辆在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之后向普通道路扩展,争取2025年前后在技术上实现面向个人汽车用户的高度自动驾驶(相当于4级自动驾驶,指在局部路况,包括高速公路以及城区或城郊的普通道路上,车辆能自动完成编队行驶、主动躲避障碍、超车变道等功能)。
美国:电动车逆袭未来汽车
□记者 郭爽 洛杉矶报道
在政府的高额补贴和大量政策刺激下,原先被燃油车淘汰的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演了一场“复仇记”。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超过14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约3%,总销量达47.7万辆,比上一年度增长5.6%。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大增23%,至16.8万辆。
Bloomberg(彭博)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达到4100万辆,占新轻型车销量的35%。
电动汽车上演“复仇记”
从诞生时间上看,比内燃机汽车提早诞生约半个世纪的电动汽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汽车圈“老前辈”。不过,这个“老前辈”当时只能以干电池提供电力,能跑的距离也只有一小段,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9世纪下半叶,蓄电池技术的发展让美国电动汽车业迎来最早的荣光,电动汽车开始在欧美应用广泛,一度比燃油车更为流行。
没有难闻的汽油味、没有噪音、没有发动机的震动、没有蒸汽车漫长的预热时间、驾驶操作更加简单、价格相对低廉,这些特点让电动汽车在20世纪初期的早期汽车市场颇受青睐,并和蒸汽车和内燃机车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1900年,美国销售4200辆汽车中38%是电动汽车,22%是内燃机汽车,40%是蒸汽机汽车。
然而,随着美国德州石油开采和内燃机技术的提高,电动汽车渐渐失去了优势。内燃机驱动车一举“占领”了汽车市场,电动汽车开始销声匿迹。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动汽车已基本被燃油车淘汰。
随后几十年,随着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和空气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演了一场“复仇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重新关注电动汽车。
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指标,销量数据不仅反映了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也直观地显示出消费者对某类车型的偏爱。
根据中国产业范畴界定,混合动力汽车并不属于新能源汽车,但有趣的是,混合动力汽车却是美国新能源市场销量最高的类别,约占总销量的67%。相比容易引发续航里程焦虑的纯电动车型,以及售价相对更高的插电混动车型,混动车型性价比更高。
混合动力在美国耕耘多年,丰田、福特等日美车系最具市场竞争优势。其中,丰田市场占比最高达55.42%;福特位居其次,占19.24%。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美国市场也颇受青睐。日本普锐斯Prime与主场作战的雪佛兰沃蓝达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不相上下。
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则被特斯拉公司的主力车型Model S、Model X、Bolt EV和LEAF所占据。统计数据显示,这四款车型的销量占整个纯电动汽车市场销量的80%以上。其中,高续驶里程的电动SUV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在经历车门风波和座椅问题后,Model X保持热销的原因。
而去年进入美国市场的Model 3电动汽车,每辆的起步价为3.5万美元,被称为特斯拉最实惠的车型。特斯拉公司对这一车型寄予了厚望,希望能借助它为特斯拉减少亏损,并投资未来汽车。
不过,业界最为关注的是,Model 3能否快速上量。此前,这款车因产能不足已多次推迟产量目标。近日,特斯拉公司宣称,周产量已达2000辆。据悉,特斯拉第二季度的生产目标是每周5000辆Model 3电动汽车,而这原本是该公司为2017年末制定的目标。
“逆袭”靠技术但瓶颈仍在
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在美国市场“逆袭”,电池成本下降和充电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电池成本下降是先决条件。去年,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为每千瓦时350美元,而自2010年以来,锂离子电池成本已经下降了65%。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电池成本下降了约四倍,电池的能量密度则增加了五倍。Bloomberg的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将远低于每千瓦时120美元。随着技术进一步改进,电池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对电动汽车来说,充电是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截至2018年1月,美国共建设了近2万个充电桩和超过5万个充电插座。
而明星效应是美国新能源车型发展的又一原因。在油价不能成为触动普通人购买新能源车型的因素时,公众人物的选择让购买、使用新能源车型有了明星效应,使其成为了一股潮流。
此外,特斯拉等明星企业的推广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斯拉的市场战略无疑是正确的,2008年先推出试水的跑车Roster,2012年推出成熟的量产高端车Model S,2015年推出Model X,然后在2016年3月推出亲民的Model 3,也就是先用高端车锻炼自己的能力,占有市场势能,又不过分惊扰竞争对手,等到技术能力成熟了,则迅速推出大众车型抢占市场。
当然,不只是特斯拉,上世纪90年代后,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开始在电动车领域投入资金和技术,成为推动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过,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仍面临充电桩成本高、充电时间长等问题。由于长期亏损难以普及,而充电服务费对运营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亏损成了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常态”。
对此,特斯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尽量多的快速充电站——“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ing)。“超级充电站”快速便捷,半小时充电即可行驶270公里,是家庭充电桩效率的10倍。
虽然这项服务令人称道,然而高昂的成本却令大多数美国人“望而却步”。据了解,每一个“超级充电站”的建造成本不仅超过了10万美元,而且还需要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用地。
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电动车能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随着各大厂商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发力度的加大,以及第三方充电桩市场的激烈竞争,这项技术也已经有了成功应用。
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已意识到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加大了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投入。比如,福特今年在北美车展期间宣布计划投入110亿美元投资开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宝马公司宣布,到2025年将推出总计25款电动车;奔驰则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车系都拥有电动化版本。
此外,日本厂商也在通过混动技术和提高内燃机燃效,快速提高燃油汽车的经济性。
更具备政策支撑的区域发展最快
多年来,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一直持积极态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针对性地推出了新能源战略。
1988年,里根总统在他任期的最后一年签署了《替代发动机燃料法案》(AMFA),通过为采用天然气或酒精(这两种燃料被称为替代燃料(alternative fuel))的车企减税,达到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的目的。
1989年,老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了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以期能解决危害美国人民健康的三大空气问题:酸雨、城市空气污染和有毒气体排放。最终该提案在1990年通过,而销售清洁燃料车型的车企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税收减免。
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法令》(Energy Policy Act)。法令首次为业界应用数年的“替代燃料”概念给出了官方定义:替代燃料包括生物燃料(比如乙醇)、天然气、氢气、电、丙烷以及其它今后可以通过能源部规则的燃料(此后又通过了两种燃料,分别是生物柴油和P系燃料),这些车型被称为可替代燃料车(Alternative Fuel Vehicle,简称AFV)。
直到今天,AFV仍是美国推行节能、环保汽车的官方定义和重点扶植车型。在法令中,AFV成为政府购车的主要对象。一项硬性指标是:从1999财年开始,联邦政府用车中的轻载车75%必须是AFV。
正是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经历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为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计划,美国政府以低息贷款和补贴的形式斥资上百亿美元,甚至专门设立了基金,以支持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充电设施建设。
作为对已有税收抵免政策的有力补充,美国政府还在2016年7月首次以白宫的名义,发布了包括提供45亿美元政府贷款担保在内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一揽子计划,每年还资助1000万美元推进“电池500”项目。
奥巴马政府也于2012年出台规定,要求在2025年前,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平均行驶里程达到54.5英里(相当于每百公里油耗4.32升),比现行标准提高了10英里。奥巴马政府表示,这将有助于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省消费者开支,并最终减少美国原油消耗量。
政策调控的杠杆作用十分明显。例如,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乔治亚州的电动车销量直逼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加州。
而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更具备政策支撑的区域成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
从美国的电动汽车保有情况看,加州占了一半以上,其原因正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南加州空气质量管理局科技发展部副执行总裁马特·宫里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州政府的大力推动,对行业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刺激,这是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作为美国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加州一直在“强制性”地推动新能源汽车。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加州享有制定更严格汽车油耗标准的权力,因此成为美国汽车环保标准最严的州,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州。
1990年,加州出台了零排放车辆计划,要求汽车制造商开发纯电动汽车,同时要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达到整体新车销售量的15%。
2007年,加州通过清洁汽车补贴项目,对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插电混合动力车、电动摩托等加以补贴。根据车型等级不同,它们分别享有不同补贴等级。州政府每次会预先规定补贴总额,一般采取先到先得、先买先发的形式发给购车者,直到补贴总额用完为止。
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执行副总裁阿博多·阿亚拉介绍说:“汽车制造商如果想要在加州销售汽车,那么到2025年,你卖的7辆车里必须有1辆是零排放车。如果不遵守规定,必然要受到惩罚。”
今天,美国人对电动车的热情重新高涨,电动车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占领市场。
韩国:用“世界最高水准”补贴推广电动车
□记者 孙一然 首尔报道
近年来,韩国政府通过技术研发和政府补贴,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不过,充电站设施不足和补贴政策不稳定、不均衡仍是韩国电动汽车业发展的两大障碍。
高度重视技术开发
2018年2月,韩国官员在“未来汽车产业座谈会”上表示,韩国政府将加速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开发。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其发布的“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中说,将大幅改善电动汽车行驶距离和充电技术,目标是充电一次后,电动汽车可以从首尔行驶到釜山,即行驶里程在500公里以上,充电速度是目前的两倍以上。
韩国产业资源部还表示,政府计划把公交车、出租车和小型卡车集中转换成电动汽车。具体方案是,在2018年选出5个地方自治团体,并从2019年开始,每年更换10%的车辆,直至2030年,将以上类型车辆全部转换成电动车。
另外,韩国政府决定从2018年开始推进电动车废弃电池的循环利用,以及电动汽车储存能源联动电力网等电动汽车基础服务工作。
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韩国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大幅提升。2015年,韩国电动车销售量为2907台,2016年增加至5914台。韩国环境部2017年1月发布的工作报告称,韩国2017年的目标是,电动车普及量达到14000台。
推行“世界最高水准的电动车补贴”
韩国媒体称,韩国有着“世界最高水准的电动车补贴”。
韩国环境部发布的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每台电动汽车的补贴金额与2016年相近,为1400万韩元。电动汽车补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韩国有101家地方自治团体对电动汽车给予补贴,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70家。
据了解,为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韩国环境部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给予免税优惠,购买者除可享有最多460万韩元的补贴外,还可以免除最多200万韩元的个别消费税、60万韩元的教育税以及140万韩元的所得税,而这一政策会一直维持到2018年。
目前,韩国政府也在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电动车的补贴金额。从2018年开始,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时,可根据购买车辆的电池容量、最大续航里程以及对环境改善所产生的效果等,从政府获得1017万韩元至1200万韩元的补贴。与2016年每辆车1400万韩元的定额补贴相比,这一数额略有减少。
韩国政府还提高了出租车、货车、公交车等类型车辆使用电动车的支持力度。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电动出租车最高可获得1200万韩元补贴;载重一吨的电动货车可获得2000万韩元的补贴,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推行鼓励柴油货车更换为电动货车的措施;电动巴士的补贴对象也从小型巴士扩展到了大中型巴士,其中中型巴士可获得6000万韩元补贴,大型巴士可获得1亿韩元补贴。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加大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
数据显示,2017年大田市电动汽车新增至172辆,与2016年相比,这一数据有了明显增长。而在补贴方面,2016年每辆车的补贴为1700万韩元,共补贴了42辆车,与此相比,2017年的补贴金额和数量均有所增加。
自2017年起,巨济市也开始推动电动汽车向民间普及,对起亚RAY EV、雷诺三星SM3 Z.E.、现代IONIQ、起亚秀尔EV 4种电动车型进行补贴,每辆车的补贴金额为1700万韩元。
釜山市发布的“2017年电动汽车普及工作公告(修订)”则表明,釜山市每辆电动车的补贴达到了1900万韩元,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补贴最高也达到了400万韩元。
而在电动汽车最为普及和相关基础设施最完备的济州市,政府为雷诺三星SM3 Z.E.、起亚RAY EV、起亚秀尔EV、宝马i3、尼桑LEAF等车型提供了补贴,每辆车的补贴为2000万韩元。据不完全统计,济州市已有7361辆电动汽车享受了政府补贴。另外,济州市已决定追加购买152辆公务电动汽车。
基础配套仍显不足
除参差不齐的政府补贴外,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仍是韩国电动汽车普及的绊脚石。近年来,韩国充电站数量大幅增加,但与2.5万辆的电动汽车登记数量相比,目前的充电站数量仍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充电站分布也有差别。数据显示,目前韩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分布以首都圈和济州为主。京畿道有574所充电站和1013个充电器,数量最多。其次为首尔(524所、1003个)、庆尚道(397所、615个)、济州(367所、595个)和忠清道(286所、405个)。与之相对比,蔚山市只有29座充电站和42个充电器。
韩国媒体分析认为,不稳定和不平衡的补贴政策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政府有时会以预算不足为由减少普及电动车的预算。同时,与某些地方政府2300万韩元的补贴相比,宁越、华川、宝城、咸平、珍岛等地却对电动汽车不给予补贴。
韩国政府也已认识到充电站不足的问题,对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开始重视起来。根据韩国环境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韩国国内充电设备数为750个,2017年增至1801个,计划2018年猛增到3941个。不过,与韩国全国接近1.2万个加油站的数量相比,充电站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为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说,政府和相关机构计划以大型超市等主要的人流密集点为中心,每年设置1500个快速充电站,到2020年,全国快速充电站的数量将会接近加油站的数量。
另外,环境部还计划向车辆购买者提供个人充电器购置费用补助。其中,缓速充电器最多可补贴300万韩元,移动型充电器最多可补贴60万韩元。
多个地方政府也推出了相应措施。例如,在2017年已建设3所公共极速充电站的基础上,大田市计划在2018年追加建设15所极速充电站;釜山市也在其发布的“2017年电动汽车普及工作公告”中提出,对每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最高给予400万韩元的补贴。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于我们
湖北车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湖北车安”)隶属深圳市车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华中区域的独立子公司,公司是从事停车服务领域及相关项目的行业内知名企业,专业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服务。主要涉及环氧地坪、耐磨地坪、球场及相关交通设施等相关施工工程;以及智能化停车场、车位引导、一卡通系统的产品销售和服务等。
湖北车安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提升停车领域内的智能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司通过环氧地坪工程营造美观、大气的停车环境;通过停车场及一卡通产品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实现小区智能化、人性化、信息化的现代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高效的服务,也从整体上提升了广大用户的停车体验及停车环境。
▌企业文化
企业愿景:打造停车场(库)服务领域的一流企业
企业使命:缔造美好生活
企业价值观:梦想、舍得,快乐
公司作风:认真、快,坚守承诺
企业宗旨:对客户诚信合作,互利共赢
对同仁相亲相爱,共同成长
对社会关爱他人,肩负责任
企业管理理念:军队似的纪律严明
学校似的热爱学习
家庭式的温暖关怀
▌联系我们
湖北车安,打造停车场行业服务领域的一流企业! 如果您有任何停车场系统问题,请关注湖北车安官网(www.hbcarsafe.com)或关注湖北车安微信公众号:湖北车安。湖北车安咨询电话:027-85587899、027-85587699。企业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汉黄路888号岱家山科技城10栋8楼,欢迎前来咨询交流。
下一篇: 关于开车,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汉黄路888号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10栋
电话:027-85587699 13995505999